4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。清明至谷雨的15天分为三候,初候5天桐树开花,二候5天牡丹开花,三候开始天上会出现彩虹。
清明,含上清下明之意,即天空清大地明。中医养生把人体分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上焦心、肺,中焦脾、胃,下焦肝、胆、大肠、小肠、肾、膀胱。上焦如天,中焦如地,下焦如江河。人与自然同气相求,清明节气之后,天清则对应人体心清、肺清;大地而明,地为厚土构成,人体五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土包括肉,人体除骨之外均为肉构成,因而人体各部位随清明之时,与大地草木推陈出新一片碧绿相似,处于“明”的状态。“明”由日和月组成。日月,阴阳也,明含阴阳平衡之意。
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。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》中写道:“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。”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,其间经过雨水、惊蛰、春分,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。清明是农作物一年播种的好时机,同样也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。人们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,早晨应5点前起床。5点为一日的“惊蛰”,不起床会压制气血运行的通道。7点―9点是辰时,胃经最旺。《黄帝内经灵枢动输》中写道:“胃为五脏六腑之海,其清气上注于肺。”5点惊蛰不起床,6点春分清浊不分,7点清明则不清不明,反而在辰时胃经旺时,阳气欲发而不能发,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,可引起人心躁、肺壅、喉干、头昏、头晕、目浊等不适。与此同时,腿脚反而出现寒凉症状。故《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》中写道:“热病生于上,清(寒凉)病生于下。”人们在晨练上可多做户外活动,多与绿树青草接触,达到与自然状态同气相求的目的;从心理上轻松自然,放下烦恼与沉重,与节气同气相求;从饮食上补充一些营养之物。但要谨慎温补,尤其是针对今年“火运太过”偏热的气候特点,内火过盛者尽量避开温热性的食物,如:白酒、精白面(可吃全麦面)、辣椒、生葱、生蒜等热性食物;狗肉、羊肉、海虾、海参、鲢鱼、桂圆、甜橙、木瓜、韭菜、茴香等温性食物。以免内火上壅太盛引起头晕、头昏、头浑、胸背烦热之症。
清明时节讲养生,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。人的许多病与饮食、起居有关,其中,吃与年运、节气和气候相逆的食物,如同吃错了药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;晚睡晚起“双杀”阳气,晚睡耗杀阳气,晚起扼杀阳气。如果注意把握符合自然的饮食、起居,于身体和精神都是很有益处的。(作者为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)
|
养生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