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的医家著作、文人杂记、宗教经书、民间习俗中,有很多饮食禁忌方面的论述,尤其是一些古代养生家,更重视饮食禁忌。孙思邈的《摄养枕中方》说:“夫万病横生,多由饮食之患,饮食之患过于声色,饮食为益既广,为祸亦深,且滋味百品,触其禁忌,更成沉毒,缓者积年而成病,急者灾患而卒至也。”明确说出了饮食是否适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。古代养生家还对各个季节的饮食禁忌作了总结:“春宜食辛,夏宜食酸,秋宜食苦,冬宜食咸,此皆助五脏,益血气,辟诸病。食酸甜苦,即不得过分。春不食肝,夏不食心,秋不食肺,冬不食肾,四季不食脾,如能不食此五脏,尤顺天理。”总之,古代养生家这类论述特别多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有一定科学道理。
春天,人体毛孔适应气温逐渐升高的环境而逐步舒开。但这时春寒未退,很容易侵入人体肌骨,造成各种疾病。所以养生家认为,春天不论是吃药还是食物,都应该禁忌辛辣和发散,以免使毛孔更加张开,给春寒伤害人体打开方便之门。民间谚语说:“春忌麻黄夏忌苏”,“茼蒿、芥菜都是发物,吃了全身痒难抓”。金元名医李东垣也认为,蒜、韭、姜、醋、大料(如茴香、胡椒)类,都是力量很大的发散之品,对人有耗伤,不能多吃。
夏天天气炎热,人们大量出汗,体液消耗很大,胃液分泌减少,因此消化功能相对减弱,加之夏天人们多喜欢吃生冷食物,更使得肥腻食物难以消化。很容易因此引起消化不良,肠炎腹泻。所以夏天在饮食上,一是要忌肥腻,二是不可过吃生冷。一切事物均以适度为宜,太过就会生出灾祸。养生家认为,夏天过吃生冷,不但会立即诱发肠炎、痢疾、胃肠痉挛,引起腹痛腹泻,还会使胆囊炎、胆结石、心脑血管疾病等,在秋天到来时发生或发作。
秋天是由热转凉的季节,冷热无常,最易受寒,也正是老病发作的时候,所以古人对秋季忌凉非常重视。《法天生意》说:“立秋后十日,瓜宜少食。”《帝京景物略》说:“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”。还有许多养生著作都谈到秋后少吃或禁吃生冷的重要。秋天还有气候干燥的一面,这种寒凉干燥的气候,使人的皮肤、口舌易干燥,毛发易脱落。对肺也很不利,极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结核、哮喘、感冒等病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燥能伤肺”。因此,这个季节应该忌吃或少吃性燥和大补的药物或食物。不宜吃捞干饭、牛肉、浊酒、生菜、毒鱼、陈臭咸醋、粘滑难消之物。切忌多吃炒货、生姜等辛辣的热性食物和人参、鹿茸等大补食物。吃这些东西容易引起或加剧呼吸系统的疾患。
冬天气候干燥,人们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相对较少。更有人习惯吃油炸食物,这种吃法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。油炸食物一是营养成分破坏严重,二是油料经高温热解后,会产生多环芳烃、环状单聚体、二聚体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。这些物质可使人肝脏损伤、肝肿大或功能改变、人体生长变慢、体重下降,甚至生育功能出现障碍。冬天天气寒冷,人们多蜇居室内,很容易上火。时间一长,到了深冬或开春,人们便多发口舌溃疡、咳嗽、扁桃腺炎、肝炎、肾炎等许多疾病,人们说“春天多病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春天得病多、犯病多,还在于冬天室内温度过高,吃烧烤烫食物较多,吃新鲜蔬菜、水果少等原因。烧烤烫等热食吃多了,就会令人血脉不畅不通,百病即生。因此,有吃热饺子、热馒头、热馄饨、喝热粥等习惯的人,至春夏之时势必要老病发作,新病滋生。
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,把宇宙各种事物都赋予了五行属性。可是一年只有四季,为了与五行相配属,在确定了春天属木、夏天属火、秋天属金、冬天属水之后,又从每个季节中抽出18天,交黄帝掌握,属土。对人的内脏也用五行学说分为五种属性:肝属木、心属火、肺属金、肾属水、脾属土。各种食物也分为五种属性。于是,主张某一属性的季节或月份,便忌吃这一属性的食物,多吃所克属性的食物。如《摄生消息论》说:“夏月属火。主于长养心气、火旺,味属苦。火能克金,金属肺,肺主辛,当夏饮食之味,宜减苦增辛。”
|
养生文化